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人教版)哲学常识第七课第二节的第一框题。教材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为例,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题中,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在奉献和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而在奉献和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所以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磨练自我中才能走向成功。
二、学情分析
本次上课采取的是异地上课的形式,课前,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分析。八中学生与我所在学校学生的层次,学校教学进度,教学过程实施等都是不同的,师生之间会缺乏必要的语境,这将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一方面,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涌现了大批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特点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身边人、身边事,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对哲学常识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初步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客体是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在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必然与本课内容所倡导的无私奉献产生冲突,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2.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为实践新课改理念和贯彻课程标准规定的“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人生。” 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情景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进一步加深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从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奉献和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奉献和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是本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只有体会到在奉献和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拥有幸福人生,从而才能进一步领悟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埋头苦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教学中讲清该问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也能从理论和思想上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较好的基础。因此,该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2.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该问题也是本课的难点。
文档为doc格式